欢迎来到bv1946伟德官网集团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号
市文旅局《旅游》杂志聚焦!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传承航天精神,点亮工业旅游新坐标

日期:2025-08-29


 

640 (8).jpeg 

 

近日,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管的《旅游》杂志 2025 年第 8 期刊发专题文章《星耀未来——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聚焦由海新域城市更新集团更新改造的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深度挖掘其 “东方红一号” 诞生地的历史底蕴,生动展现了集科技、文化、商业与旅游于一体的工业旅游示范园区风貌,全文如下:

 


工业旅游专题

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星耀未来

文・图 \ 金戈铁马

 

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承载着 “东方红一号” 卫星诞生的厚重历史,将航天精神的传承与现代智能制造技术相结合,成为工业旅游中兼具教育性与体验性的典范。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北京卫星制造厂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厂区成立于 1958 年,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厂,是我国空间飞行器制造的重要支撑单位。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和中国第一艘飞船 “神舟一号” 在这里诞生,这里也被称为 “卫星的摇篮” 和 “神舟的家园”。现在,老旧的厂房已卸下了光荣的使命,变成了集党建、智能制造、展览、餐饮、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科技园区。 

 

光辉历程

 

走进园区,左侧是历史文化长廊,略带锈迹的展板上简要地概括了这里曾发生的故事。1965 年,这里被赋予参加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光荣使命。自此之后,厂区先后参与并完成了通信广播、深空探测和载人航天等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几十年的光景虽然并不久远,但中国航天事业就是在这坚实的步伐中不断迸发出各个时代的闪耀光辉。

 

穿过历史文化长廊,眼前是一处小型圆形广场 -- 东方红广场。广场平面造型是借鉴 “东方红一号” 卫星造型,中心由 36 个环形块面组成,是卫星顶面视图的映射图案,以 “东方红一号” 发射时间作为起点,设置 21 组由内而外呈螺旋形分布的代表性时间节点,每个日期都代表着一颗卫星的成功发射,记录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除东方红系列外,还有神舟、北斗、天宫、嫦娥等耳熟能详的卫星名称。

 

站在广场上,面向东侧,工作人员介绍,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在修复老厂房过程中贯彻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比过往的照片还能辨认出曾经的模样。其中 1 号厂房是一栋拱形建筑,落成于苏联援建时期,是第一个参与卫星研制的厂房,主要用于研制 “东方红一号” 卫星结构件,内部曾保存着大批研制卫星的功勋设备。2 号厂房采用回字形结构,当时用于尖端科学仪器装备的试制,可进行精密加工、电气装配及产品设计等工作。继续向北,沿功勋大道前行来到 3 号厂房,旁边摆放了 “东方红一号” 的卫星模型,并设立一座纪念石碑,“东方红一号” 就是在这里总装出厂。另外,3 号厂房还完成了多颗返回式卫星的总装,“神舟五号” 飞船的结构也在此生产,它印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诸多伟大历程。 

 

“两弹一星” 的科技丰碑

 

3 号厂房西侧是原为生产胶印机的 5 号厂房,目前被改建为主题展,正在展出《“两弹一星” 在海淀》主题展。主题展大门中间的浮雕由原子能楼、航天大院与 “东方红一号” 卫星等元素组成,寓意 “两弹一星” 事业从海淀开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面对国际上核讹诈、核垄断形势,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发展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的重要决策。在党的领导下,科技工作者舍己报国,克服困难,取得 “两弹一星” 事业的巨大成功。而北京市海淀区也见证、参与了 “两弹一星” 的历史。

 

展览共有两层,分为序厅、从这里出发、“两弹一星” 精神和筑梦新征程四个部分,通过图文展板、视频、模型、实物展品讲述了 “两弹一星功勋奖” 获得者和参与者的奋斗历程。序厅展区,一块 T 型屏幕投射出制造导弹时的场景,周围的浮雕以 “无名精神” 为主题,刻画出科学家、工人、解放军等工作时的景象。1955 年,毛主席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策,随后成立 15 人中央专门委员会,保证了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成功。

 

从这里出发展区讲述了 “两弹一星” 事业与北京海淀的紧密关联。一张北京海淀区的版位图上清楚地标识出 “两弹一星” 在海淀的印记,其中包括中关村 “特楼”、马兰基地等 15处与现代科学事业相关的地点,都留下了科学家们工作、教学的身影,展柜里的证书奖章、科学著作、工作服都是无声的见证者。值得注意的是,室外展区专门复原了马兰基地的建筑外观,周围的标语、照片、自行车、油灯让人身临其境,感受科研先驱者们的峥嵘岁月。

 

“两弹一星” 精神展区,映入眼帘的是 23 位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获得者的相片,他们在各个领域为科学、航天事业作出杰出贡献。展区一角还原了 “导弹研讨厅 - 周末神仙会” 的场景,三张沙发、一个茶几、一套书柜,一台留声机在无声地诉说。在举国动员、多方支援的背景下,1964 年 10 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随后喜报迭传,1966 年我国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7 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 年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 5 个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随着《东方红》响彻寰宇,“两弹一星” 事业终于大功告成。

 

筑梦新征程展区,体现了新时代科研人员赓续 “两弹一星” 精神砥砺前行,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新突破。卫星、长征运载火箭、核电系列的研发标志着我国科技实力已跃上新的台阶。展柜中的卫星、火箭模型展现了新时代科研人员的丰硕成果,吸引了不少人聚精会神浏览。另外,展区内也设置了中国空间站 “天和” 核心舱的互动体验区域,还原了太空舱的场景:有月球或火星可供选择,确认后转动按钮,就可以透过舷窗看到其放大或缩小后的样子,它们不再是浩瀚宇宙中渺小的星球,而是铺展着纹理的陆地,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处细节。另一侧是空间站对接游戏,屏幕上显示着 “天和” 核心舱的模样,操控拉杆,选择任意模块后,模块开始从屏幕左侧出现,对照着右侧 “天和” 核心舱的位置尝试将二者进行对接,虽然简单易操作,但也需要在最后阶段保持拉杆的稳定,准确完成对接。人们在了解航天历史和知识的同时,还能体验在太空舱内的操作。

 

走出主题展,在工作人员指引下,我们走入园区的办公区,有区块链、医疗、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企业入驻。在园区东门有一座小型展厅 -- 功勋设备展厅,摆放的就是曾存放在 1 号厂房的设备,包括坐标镗床、坐标镗铣床和万能工具铣床。“东方红一号”的主要结构件曾在坐标镗床上加工,令我感到惊奇的是,这台设备依然可以正常运转。另外两台设备则是坐标镗床的附属设备,它们在我国航天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笔迹。

 

焕发新生

 

商业区,几座厂房被改造为店铺,数十家品牌的入驻为园区带来了蓬勃生机。位于功勋大道的文惠书园是全国首批“旧书新知”试点书店,经过岁月洗练的书籍在此找到新主人,继续传递知识。书园位于二层,围栏上悬挂着几组周杰伦的歌词,入口处的吧台提供饮品,直通屋顶的书架内摆满了航天、文 学、人文、艺术等领域的书籍,几组桌椅放在中央,简洁的装修风格让读者最大程度地享受阅读。书园还会举办电影沙龙、读书会、签售会等活动。主题园区内怎能缺少文创店的身影?太空创想航天礼物就是一 家汇聚航天与多元文化魅力的特色文创店铺。商品以中国航天事业重大里程碑为灵感,长征系列火箭模型、神舟飞船徽章,还有与航天科技元素相关的文具和萌态玩偶,游园之余将 “璀璨宇宙” 带回家。

 

阳光已不再炽烈,园区内多了些来往的人群。运星大道上商铺林立,店员开始忙碌。我走进保罗烟熏烤房,一家美式烟熏烤房体育餐吧。酒柜上摆满琳琅满目的饮品,餐厅内配备多块高清大屏。在天然果木及火苗的簇拥中,牛胸肉的油脂宛如金黄色琥珀;猪肋排在丰富酱料的裹挟下泛出的阵阵香气使人垂涎欲滴。我轻啜一口啤酒,绵密的口感温柔如清凉的绸缎,从喉咙顺滑而下,伴随屏幕上酣畅的赛事,正是消夏的绝佳选择。 


天色将晚,暮色浸染园区,微风吹拂着两侧杨树叶沙沙作响,树上悬挂的以“十二星座”为主题的霓虹灯缓缓闪耀,带来别样的情趣和浪漫。东方红广场上,一场音乐会正在进行,来这里散步的人们驻足观看演出,橘红色夕阳穿过斑驳树影洒在他们上扬的嘴角,观众随着音乐的节奏挥动双手,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轻抚夏日晚风的清凉。

 

北京卫星制造厂科技园是由海新域城市更新集团对工业遗址进行更新改造的项目。在这座结合传统和现代的园区内,我们不仅可以致敬科研前辈,也能拥抱新时代的朝气,追 “星” 之旅由此开启。

 


Baidu
sogou